木星分享|如何把握万亿级碳中和产业机遇?

2023-06-06|木星资本

近日,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暨AIGC人工智能峰会在广州正式落下帷幕。在两天的时间里,10多场论坛及活动,汇聚全球110多位知名学者、商界领袖、企业家和投资人等各领域专家。


木星资本作为合作主办方,举办了以“工业互联网的碳中和之梦”为题的平行论坛,木星资本CEO苏同明担任主持人。


第二场论坛主题为“节能减排大场子”,现场邀请到了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平,江森自控日立空调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关宇,蘑菇物联创始人兼COO谢波。


在本次圆桌对话中,我们和几位CEO产出几个极有价值的前沿观点:


1、推动新能源发展渗透,不仅要加大储能的使用和投入,还要尽快开放电力交易市场,以经济的手去引导整个产业整体性的发展。


2、热泵有望成为未来制热市场的主流方案,热泵市场爆发指日可待


3、中国算力安全大背景下, IDC或将成为节能减排的巨量场景。


4、技术、服务、成本、效率和赛道都是打造未来新能源独角兽企业的关键。

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节能减排大场子」圆桌对话现场


以下是精彩对话内容,经过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01 储能新机遇:关注负荷侧,瞄准B端变配电站应用场景


苏同明:推动新能源的渗透,给全社会带来更多绿电的同时可能存在哪些挑战?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在这些挑战里面,国家又会如何来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陈平第一,储能大量投入和使用,是第一个比较清晰的观点。


第二,建议开放电力交易市场,更为灵活的电力交易政策能够在整个行业当中应用,用市场的手去引导整个产业整体性的快速发展。


来自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当中指出,在VRE(可变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30%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储能的投入。VRE超过20%的国家(日本、意大利),但是原有的传统电力设施很难再去做提升和改进时,也需要用储能。另外像离岸、离岛、以及一些不通电的地区,绿色能源转型也需要铺设储能。


过去几年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过程当中大家都因为原材料涨价、风光配储等遇到收益率问题。所以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在推共享储能的解决方案,由政府或者能源企业进行投资,风光企业租用储能时段。


我们认为还有一种解决方案是在负荷侧加大储能的投入,在贴近负荷的地方投放大量的储能装置,既解决了电力调频调峰的问题,又解决负荷侧波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值得探讨的方向。


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平


苏同明:在储能这个链条上有哪些是大家在认知上没有关注到的点?或者哪些点是关注到了但是不太可能做出来?以及有没有新的解决思路?


陈平:目前大家投资储能基本都会往源侧、网侧去考虑,谈论的都是储能装置体量、容量度能做到多大、一个集装箱能做多少兆瓦等等。


我们目前重点关注的是荷侧,荷侧的机会就在用户的变配电站应用场景。接近1.5亿座配电变电站资源,平均每个配电变电站2台以上的标准储能产品,就是荷侧市场空间量,这是我们看好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构性机会。


现在也有一种称呼是工商业储能,但我不认为工商业储能可以完全覆盖这个概念,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比较大的数量级,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去投放、建设、管理、运营十万台、百万台、乃至更大数量级的终端设备。


目前我们的以标准产品可复制的模式在去落地项目,超过数十亿度电以上的存储,可以提供给电网公司、新能源企业、用户进行峰值的调节,这对电网去抗衡负荷侧和源侧的波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02 新蓝海市场?热泵市场或将爆发


苏同明:制冷和制热很大程度上是用电大户,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在全社会的制冷、制热用电的角度,江森自控如何帮助整个行业降低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


关宇:我们的角度是制冷、制热。我们的动力源都是电,我们也给客户提供一个核心价值,就是更多客户去使用清洁电力产生更加清洁、绿色的能源和能量。


现在在全球角度上讲, 50%的全球终端能源消耗是热能是由制冷、制热设备产生的,其中工业系统消耗51%的终端能源。


我们也一直探索现在比较火爆的关于热泵的讨论,在欧洲热泵市场,热泵在制热的终端角度只占到20%。但是按照欧盟的约定,到2030年预计市场80%的供热会来自于热泵的供热。而且在过去6个月当中,美国在新的建筑当中已经很少提供燃气接入了,意味着在美国的制热市场也都会以热泵来替代。所以我们会认为在热泵这个市场是会有一个大爆发,市场增量也非常的巨大。


热泵核心是压缩机,压缩机是整个制冷、制热系统的心脏。从企业角度上讲,我们现在是市场上涡旋变频压缩机占有率最大的供应商,变频直流涡旋压缩机全球市场占有率86%,中国的90%。现在我们压缩比可以达到18.9%,可以驱动中国单台100千瓦的热泵走向欧洲市场,走向世界,也赋能中国热泵的发展。


通过压缩机,再向上就是整个制热系统。我们提供更大型的水冷机组,包括磁悬浮变频离心机组,我们的离心机组在11项指标上都保持着行业的领先,我们的COP可以达到7,让我们的IPLV可以达到11.6,从这个角度上,这也是市场上最高的水准了


我们也会通过更智能化的系统管理,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加做好供需平衡,能源的优化和安排,这样消耗也可以做到最少。


江森自控日立空调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关宇


苏同明:江森自控是美国一个非常强大的自动化控制集团,家里用的跟压缩机相关从空调到制冷设备都会和日立空调有关系,这两个公司是如何走在一起的?这两家公司的强强联合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效应?在中国所积累的一些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关宇:江森自控是一个做楼宇控制的公司,以做软件为主,包括系统集成和整个大系统的交互,尤其为建筑领域提供Open Blue这种大的能效平台,能碳的双控双管平台。


但是江森自控在工业领域缺乏对工业系统管理的经验,包括工业系统设备运行经验,就是OT的问题。但是在工业领域里,日立品牌有很强的积累,尤其日立本身自己就是一个工业系统的运营企业和建造企业。


所以通过这样的结合能够覆盖整个从建筑到工业运行,全场景的制冷、制热,以及我们的智能运行系统能效提升。


从中国区的角度,目前相比于其他的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全系列、全自制、全本地化。


我们在中国有5个工厂,一个国际研发中心,所有的产品都是本地研发,所有的产品都是本地制造,我们向客户交付的全系统解决方案,也是跟我们的行业标杆企业,以及我们的生态伙伴可以联合打造,也赋予了我们在本地横向扩张的能力。所以这个角度上,我认为本地化是江森自控日立在中国最大的优势。


03 如何利用数字化,帮助企业加速节能减排?


苏同明:深入到企业的场景,跟企业结合起来并在完成生产制造创造附加值的过程中进行节能减排,这件事蘑菇物联是怎么做的?


谢波:现在中国的工业企业大概有40万家,工业用电大概占到社会用电的70%,接近5万亿度电。


这5万亿度电中动力能源部分在工业里面大概是20-60%。在工业用户的场景里面,它的复杂度其实极高,用户的需求比较多样化。


我们做数字化的投入往往投资回报周期会比较短,我们经过跟客户的几年磨合做了1500多家客户以后,发现大部分的投资回报周期是两年以内,这个数字对用户来说接受度比较高


其次,往往用户处会担心你要大改我的东西,对我生产有影响。做数字化改造是轻量化的方案,更多的是加装物联网,所以对用户来讲接受度就会比较高。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在数字化层面上,它不仅仅是节能,还有一个很大的效果在于省人。我们系统能帮助在人员管理上节省很大的成本,这也是将新互联网技术切入到制造业里会更有效的原因。


蘑菇物联创始人兼COO谢波


苏同明:在特定的行业中或若干项中实现标准化节能减排方案的方法论或者核心原则是什么?


谢波:工业里面传统的切法就是讲制造工艺,分为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普遍是以组装加工为主的,它的产品属性没有发生变化。


在流程制造里面,比如这瓶水就属于流程制造出来的,还有炼钢是由铁矿石熔炼出来的,有冷轧、热轧的痕迹。还有一种分法是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能耗比较高,轻工业相对而言能耗比较低。


通过这样的切分,我们把它的工业用能匹配和用能量进行切分,我们只要把我们的产品模块化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去切入。


04 IDC+节能减排,全新市场前景广阔


苏同明:引用今天世界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人Altman,他说过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个红利:便宜的能源和便宜的智力。而便宜的能源和便宜的智力交汇处产生了今天非常有意思的场景是IDC。在IDC的节能减排上有哪些有意思的机会?


陈平:源网荷储,我们在这当中分别找机会。


IDC是一个典型的既有小的微电网,又有较大用电量的应用场景。同时IDC是跟冷热结合的,有水、电、气、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关注和解决。


首先,我们提高绿电率,如光伏、风电等,其中光伏之外,微风发电、热泵使用也是现在我们重点关注的提升绿能使用率的方向。


第二,加大储能,通过用谷的电来解决峰时的用电。IDC用电高峰跟我们的生活节奏基本上同频共振,或者说基本上它的用电高峰都是在电价偏高的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能不能降低它的对尖峰电量的使用,能不能把谷时的点错配在这个时间,这是我们考虑的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刚刚说到了既有光,又有风,又有储电和储冷,这里有一个微电网或者能源路由器,如何柔性供电、柔性配电、柔性用电,围绕这个方面去做文章。


关宇:确实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算力安全和算力网络,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场景,而且一定是一个从OT技术衍生出来的节能减排的场景。


从我们的角度是很强调这种系统的COP,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直都会把底层设备和整个系统全系统效率结合起来看。


同样的问题把它放在数据中心,IDC的能源90%以上消耗在了机柜和制冷系统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把能量的消耗从风侧和冷源侧两部分一起看。更主要的是帮助客户降低CAPEX和OPEX。


从CAPEX的角度,我们现有的系统是完全从稳定的角度出发,还是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我们也会去考虑它的连续运行稳定性,如何更稳定洄游,如何能够让系统更简化,从底层设计上去节能,这在我们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会在整个冷煤运行上强调更高效的冷煤。


所以我们现在用到的这种气悬浮浮泵冷却系统,能够帮助客户建设的时候在冷源侧系统当中能够降低20%的建造成本。同时我们通过这样的运行更高效,让它在系统耗电上能够节省30-40%的电耗,进而实现整个数据中心运营的10%的节点,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苏同明:除了IDC对制冷、制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之外,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场景?在这些有意思的场景,江森自控日立空调在这里面如何创造价值?把节能减排做得更好?


关宇:全球在能源终端消费当中是50%以冷热的形式消化掉,同时在中国这个比例更高为60%,所以应该说所有的市场里都有同样的机会。


IDC是相对比较集中,能源强度非常高的场景。


从全社会角度上讲,我们看到了很多用工业热泵的,这是一个领域,原来我们提供的都是面向空间制冷、制热的,基本上到达60度的热水就是我们基本任务的完成。


但是我们也谈到了工业的节能减排,它更多的要求是60-150度,尤其是过百度以上的工业高温蒸汽,以及面向居民和商业的在严寒和极寒地区的热泵供热问题,所以这两个仍然是我们在市场上相对来讲仍然有探索意义的。


我们在这个领域,尤其在低温、严寒地区,完全可以基于我们高压缩比的压缩机能够面向满足零下35摄氏度的场景。这个在市场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领先性。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覆叠的三级结构,产生120度以上的高温蒸汽,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我们工业生产当中化学能源替代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非常关注为什么用电来制热。有一个数据给大家分享,现在中国在城市里很少用煤而是改成用天然气。


但举一个数字,去年这个时间天然气现货价格在亚洲市场是70美金,在欧洲市场是90美金,现在仅是当时价格的1/10,意味着天然气的价格可以有10倍的波动,作为一个连续生产的制造商是不敢用的。


但中国在电力供应上一直是稳定的,而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电市场和最强大的供应市场,价格一定稳定,而且持续有全球竞争力。所以把这种化石能源转化成电力能源是我们最可以依赖的低成本发电模式。所以在这当中我们的使命是让工业系统可以用上我们最高效的热泵,让最极寒的低温地区可以用到我们制热的热泵。


因此,越是重大的项目发挥的价值越大,连续、稳定、高效,社会效益越明显,我们一定会关注安全相关,能源安全、算力安全、食品安全,这几个是我们发挥核心价值的重要场景。


04

一家未来极其有价值的新能源公司

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要素?


主持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现在这个产业,在今天节能减排的大场子里面,一家未来极其有价值的公司应该长什么样?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谢波优秀节能服务商首先是把单一领域技术做到最牛,如果要做到最牛就得做出比同行多出1%、3%的效益,这是一种技术。要不然就是把从方案到服务,能够做到整个服务贴近用户做得最好。


综合能源服务也是一样的,综合能源服务的概念非常大,包含了源网荷储的各种类型服务,包含投资、建设、运营和各种技术改造在内。这样的企业一定需要服务专业度和一定体量规模。


关宇我们一直给自己的要求是把产品做到最优指标的同时达到成本最低,只有成本最低客户才能享受到科技的赋能。


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一个产业线上要不断执着、一直向前开拓。而且我们认为真正对我们有冲击力的一定是底层理论上有超越,才有可能在科技实践技术上领先,但目前还不大有。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超越自己,一定要勇于挑战底层的理论。


第二,有核心的技术才能够做到极致的效率,才能够做到极致的成本管理,这一点对我们也很重要。


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希望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企业。但同时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具备全要素资源,横向把一个场景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自己全都做是不行的,必须同样要具有宽度合作的能力,必须能够懂得跟一群人把全要素集中起来,共同建造一个闭环,而且把这个闭环建到最小闭环、效率最高,给客户的价值最大。


陈平:从商业逻辑来看,我们认为三点非常重要:


1、选择的赛道市场空间要足够大。


2、一定要找出简单可复制的方法去落地,否则再大都没有意义。


3、找到了这个市场空间,要看团队以及团队基因符不符合干这件事的要素。


就拿刚刚我们在做的实际案例来讲,我们针对10/0.4kV的工业用户的配电站去投放储能装置这件事情,我们未来的设想是希望能够超过百万台级的,到时将是非常大的市场。


投放下去,要把它建好、管起来、运营起来并未来参与到电力双调,参与到电力交易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光看到没有用,3万亿、4万亿、5万亿也好,有没有简单可复制的方法去落地,能够真正的把它符合要求的建设好很关键。



返回

顶部

下一篇:木星资本CEO苏同明:中国创投市场新格局下的底层思考
上一篇:木星分享|电动化出现新爆点?聊聊两轮电动车界的“特斯拉”